[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性格分析]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人物形象刻画

2020-08-30   来源:高中阅读

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人物形象刻画

《史记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。汉以前的历史散文主要是写历史事件。《史记》则以记述人物为主,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事件。这是由历史散文进到传记文学的一个重大发展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为其七十列传之一,它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。这篇传记,不仅有较高的史学价值,而且在人物刻画上也有较高的文学成就。

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,使人物形象具体可信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中说:“能信(伸)意强秦,而屈体廉子,用徇其君,俱重于诸侯,作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”在这篇传记的后面又说:“知死必勇,非死者难也,处死者难。方蔺相如引璧睨柱,及叱秦王左右,势不过诛,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。相如一奋其气,威信(伸)敌国,退而让颇,名重泰山。其处智勇,可谓兼之矣。”可见司马迁写蔺相如,主要就在于表现其智勇。作者不是以抽象的概念、空洞的言词来表述,而是通过具体描写,让读者披文见意。蔺相如一生行事极多,不可能一一罗列,只能择要而写。司马迁选取了“完璧归赵”“渑池之会”“廉蔺交欢”三则典型故事。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,一是秦、赵之间的矛盾;一是廉、蔺之间的矛盾。前一个矛盾发展的结果,导致了后一个矛盾的爆发。这样,通过这些事例足可说明相如的智勇,是“用徇其君”,有利对其作功过评断。而这三件事又能较好地显示其智与勇:蔺相如有审时度势之智,他决定许璧于秦,确定与赵王赴会,忍让廉颇,都是首先从国势的强弱上考虑的,不囿于一事之象、一时之见,因而他的判断符合客观形势,从而作出取胜之策。能表现他从情况变化上,采取应变措施。他廷叱秦王和见廉颇而引车避匿,是因为情况变了,采取了相应的办法。有知人论事之智。有利于表现蔺相如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他能完璧归赵,在渑池会上不受欺负,就在于他深知“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,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”;尽晓秦的现状,秦强赵弱,秦恃强凌弱;揣摩到秦王的心理,从秦王接待献璧时的状态,揣知秦王“无意偿赵城”的心理,而制服了对方。有随机应变之智。在“完璧归赵”故事中,秦王以“书”骗璧,以“图”骗璧,以“礼”骗璧,蔺相如献璧、取璧、归璧,制胜了对方,不为假象迷惑,不因一时获胜麻痹,随迁而变。有争取主动之智。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,争取居于有理方面,从而获得斗争主动权。在秦以城易璧

问题上,他主张“宁许以负秦曲”;在渑池会上,他对等地要秦王击缶,要以秦首都咸阳为赵王寿,言之有理,持之有故,使赵王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,迫使秦王理屈词穷,无法可施。这些故事也有利于表现蔺相如的勇:有敢挑重担之勇,当秦求璧而赵无人可使时,蔺相如不怕任务艰巨,主动承担了重任;有不畏强暴之勇,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,蔺相如临场不慌,临危不惧,从容应对,且廷叱秦王,辱其群臣;有不怕牺牲之勇,为了维护赵国尊严,他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,敢于以颈血溅秦王;有隐忍退让之勇,蔺相如退避廉颇,忍辱抱屈,尽力克制自己。

这三则故事,都有利于表现蔺相如智勇兼备,二者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。例如他章台斗秦王,能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,复取璧,以璧击柱胁迫秦王,这些是智;他直斥秦王,欲以死相搏,这些是勇。由于他的智,采取了勇斗之法;因为他的勇,使他的智得以胜利。再如在渑池会上,叫秦王击缶是智勇的表现,“前进缶”是智的行动。如果不“前”,则不能构成与秦王相距“五步之内”的条件,那么“请得以颈血溅大王”的勇武便没有威胁作用,“张目叱之”也收不到“左右皆靡”的效果。作者所选用的材料,较好地表现了智与勇互为表里,互为因果,互为作用。

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,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。作者写人物活动,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,从而水涨船高,使人物形象如雕似镂,须眉毕现。写“完璧归赵”故事时,先写蔺相如入秦前的情况,作为这个故事的引起。这部分写了“三难”:“秦王求璧”,给赵王设一难题;无人可使,为赵王第二难题;相如如何完成使命,为第三难题。面临秦王求璧,赵君臣都感到“予”或“勿予”都不行,处于“两难”之地;才有“求人”报秦之议,缪贤荐才之举,赵王召见之事,相如入秦之行。虎狼之秦国势强盛,今以十五城请易赵王璧,诚意少诈骗多。这构成赵王面临的难题,实为蔺相如安设了一大障碍。矛盾尖锐,愈能显示蔺相如化“两难”为“两全”的智与勇。写蔺相如入秦后的斗争,也是矛盾步步激化,终于在蔺相如的智勇兼行下,使之转化,且看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两大回合。

第一个回合,蔺相如献璧后又索回了璧,胁迫秦王作了让步。这部分写秦王的诈和怯与蔺相如的智和勇之间的矛盾,构成波澜曲折的情节,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。秦王得璧而“授璧”,为一折;秦王诈许割城,为二折;秦王许斋五日,为三折。

凡三折,把蔺相如的慧眼和勇气崭露如生。当秦王得璧之后,蔺相如一眼就看穿秦王无意偿赵城。他看出: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臣的处所,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,狂呼万岁庆贺诳骗成功,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。但璧已到了秦王手中,相如便提出“璧有瑕,请指示王”的要求。因为王爱璧,所以提出璧有“瑕”,能打动对方,使之垫下“授璧”的思想基础;要“指示王”,造成索璧到手的条件。将璧取回,就把握了斗争的主动权。蔺相如得璧还不等于得胜,于是他进一步紧逼,“持璧却立”,远离了秦王,获得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自由;“倚柱”,构成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条件;“怒发上冲冠”,显出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。同时,他以言相逼,指出秦王心不诚礼不隆。蔺相如深知能操胜券者,因为和氏璧乃天下共传之宝,秦王以前只是闻璧,而后是想璧,接着是求璧,现在是先已得璧,于得意时又失璧,必然懊恼至极。蔺相如抓住了对方“恐其破璧”的心理,才迫使秦王作了让步,并答应了斋戒五日的要求,这又为蔺相如归璧创造了条件。蔺相如不信秦王的话,有着清醒的头脑,且能脱身保璧,终于未落得“城璧两空”的最坏结局。从这个回合中,可见蔺相如对秦王了解之透,对问题考虑之周,对事情处理办法之巧。

第二个回合,是在璧已归赵的情况下,蔺相如还能不辱使命。秦王第二次接见,由“章台”改为“廷”,是议处国政的处所;人员由美人、侍从改为“九宾”,是礼待外宾的仪式,且已如约斋戒了五日,可谓既“诚”且“尊”了,而相如却要秦王先割城再献璧,加之璧已归赵,这就形成了“曲在蔺”的态势。而蔺相如先是据理力辩,从历史和国势两方面说明赵不敢留璧而得罪秦王,由“理屈”转为有理。接着作让步,但退中有进,柔中有刚,绵里藏针,提出“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”的要求,叫对方不要个人专断,不要轻率决断,实际上在于暗示对方:璧已回赵,仅杀相如,有害无利。从这个回合中可见,蔺相如熟知秦的历史,详明秦的现状,洞察秦王的内心,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对策,因而人、璧两全,不辱于诸侯。

写“渑池之会”与“廉蔺交欢”也同样是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。渑池之会是在危险的局势下进行的。秦伐赵“拔石城”,复攻赵,“杀二万人”,约赵王“相会”。这明明是恃强凌弱,不怀好意。渑池会上,一主一宾,一众一寡,一有预谋一为被动,蔺相如却在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夺得了胜利。“廉蔺交欢”,矛盾的引起,在于廉颇的争名位;矛盾的展

开,是由于廉颇见相如“必辱之”;矛盾的激化,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。矛盾的解决,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,委曲求全,继而是他“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”的表白。在这一组矛盾中,展示了蔺相如性格的另一侧面。

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,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。就如鲁迅所说:“传神的写意画,并不细画须眉,并不写上名字,不过寥寥几笔,而神情毕肖。”司马迁也是这样,善于画“眼睛”──代表性的细节,从而传神达意。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,“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”,一个“视”字,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,从容应对的神色。“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,怒发冲冠”,先写其动作,“持”“却”“倚”,显示了他运筹于胸,表露于形,动作迅速,快而不慌,退而有意;怒发冲冠的表现,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。“相如持其璧睨柱,欲以击柱”,“睨”不但说明了相如是“倚柱”而立的位置,而且透露出“头与璧俱碎于柱”的决心,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。在渑池会上,蔺相如“前进缶,因跪请秦王”,“前”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,可是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,唯其“前”,才构成与秦王“五步之内”的距离;“跪”,貌似恭敬,实则为其“以颈血溅大王”作蓄势,可以一跃而起。再如左右欲刃相如时的“相如张目叱之”,均神形兼备,如闻其声,如见其状。有的细节,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。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,“顾召赵御史”书,他要回过头来召唤,说明他已“前”,而御史还伫立在原处,他不回过身来,仍据守威胁秦王的地位,可见他是处处谨慎,一着不让,决不授敌以可乘之机。这些细节描写,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,并不加以工笔细描,或是重彩涂抹,可是由于其精练和准确,却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人物的外形和内心,显示了他的智和勇。

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,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,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。本文中写蔺相如的语言,充分表现了他这么个“能言善辩”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“知死必勇”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。“璧有瑕,请指示王”,出语平和,意态从容,诚恳之意可见,机巧之心难明。因而得“王授璧”。下面一番话,则很为雄辩折人,“大王欲得璧,使人发书至赵王”,先交代事情的缘起,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,则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。“赵王悉召群臣议”,显示了赵对此的重视,是认真研讨过的,暗示对方不可轻

率,且为下文开口决流。“秦贪,负其强,以空言求璧,偿城恐不可得”,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,词锋犀利,刺戟有力。可是接着张而后弛,刚而后柔。“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,况大国乎?且以一璧之故,逆强秦之欢,不可”,明为奉承秦王,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。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,拜送书于庭,对比秦的“礼节甚倨”,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,真是有理、有利、有节,不失使者身份,不致把事弄坏,擒纵自如,轻重得当,利害昭彰,缓急适度。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,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,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,思辨过人。

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的形象,除了运用以上几项主要方法外,还注意气氛的渲染、陪衬映托,以及呼应勾连等。例如表现蔺相如的智勇,不只描写了他的具体表现,而且揭示了他这种品格形成的原因。蔺相如的智勇不是天赋才能,而是由于实践和他的爱国思想造成的。交代了蔺相如出身卑微,原只是个宦官头儿家的门客,早先就有着为缪贤出谋划策的锻炼。由于他有爱国心,所以在完璧归赵上,他出使不辱国;在渑池会上,他相君不辱国;在廉蔺交欢上,他忍让为国,处处表现他“先国家”的思想。本文还刻画了另一个人物廉颇。本文详写蔺略写廉,是因为:第一,在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全文中,继这节选部分之后,接着就是写赵奢、赵括、李牧,再写到廉颇,最后写到李牧为止,关于廉颇的刻画散见于各个部分。第二,从课文节选的部分看,文章开头廉、蔺同举并出,而后详写蔺相如,廉颇的活动则隐现其间,逐步明朗,最后两线汇合,以交锋、交欢结束,即突出了重点,又兼顾了双方。第三,这部分刻画廉颇虽然着墨不多,但却也勾勒出廉颇勇武粗豪、勇于改过的形象,尤其于“廉蔺交欢”的一段叙写,其音容笑貌、思想性格均披沥无遗,使人对他不觉可恨,但觉可爱,也是写得成功的。

《史记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,而且是多方面的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篇章之一,以“将相和”为题材的戏曲、小说颇多。今天我们研究这篇文章,除了从历史和思想方面获得启示,而且学习其人物刻画的方法,也有助于传记文学以及小说的创作。

[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性格分析]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人物形象刻画

https://m.scfaying.com/xiandaiwenyuedu/32389/

推荐访问

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人物分析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人物性格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
展开更多 50 %)
分享

热门关注

高中阅读书计划十三篇

高中阅读

高中阅读心得400字【六篇】

高中阅读

高中阅读心得1000字(锦集5篇)

高中阅读

高中阅读教学心得汇编3篇

高中阅读

高中阅读心得300字【6篇】

高中阅读

高中阅读心得100字精选6篇

高中阅读

高中阅读心得200字(合集三篇)

高中阅读

高中阅读学习心得精选五篇

高中阅读

项链读后感高中阅读感受【5篇】

高中阅读

高中阅读笔记400字集合9篇

高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