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不责众的理解_法不责众

2020-09-09   来源:教学反思

法不责众

人人都可拥有的,人人都不拥有;

人人都应负责的,人人都不负责。

 

1964年3月,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。

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,在凌晨3点回家的途中,被一不相识的男性杀人狂杀死。

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,当时,住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和反复的呼叫声,但没有一个人下来保护她,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给警察。

事后,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漠。

然而,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——巴利与拉塔内并没有认同这些说法。

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,他们以为还有更好的解释。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,他们进行了一项试验。

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,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,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,使用对讲机通话。

在交谈过程中,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,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: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,有85%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;而在有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,只有31%的人采取了行动!

这样,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,两位心理学家把它叫做“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”,更简单地说,就是“旁观者效应”。

他们认为,正是因为一种紧急情形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,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,“可能更多的是在旁观者对其他观察者的反应,而不可能事先存在于一个人‘病态’的性格缺陷中。”

用这个效应试想一下媒体曾报道过的小孩子落水事件。

旁观者甲本想下水救人,又有些犹豫,他在想其他目击者乙、丙等人的反应。

转念一想,这么多人都看到小孩子落水,总会有几位下去救险的。自己就不下去了吧。

犹豫之间,小孩子被水吞没了。居然没人下水!

甲不禁心里有些内疚,再一想,要责怪,要内疚,要负责任,也是和乙、丙等数十人分担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于是,他走开了。

就这样,一桩桩旁观者众多、却“见死不救”的事件产生了,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,正在于“旁观者效应”,与人们一般以为的世态炎凉、人心不古之类的社会氛围或看客的冷漠等集体性格缺陷混杂在—起。

法不责众的理解_法不责众

https://m.scfaying.com/jiaoankejian/34269/

推荐访问

法不责众意思 法不责众真实案例 罚不责众的意思 法不责众的拼音 法不责众是成语吗 法不责众案例 法不责众怎么解决 法不责众下一句法不责众后一句是什么 法不责众真实案例
展开更多 50 %)
分享

热门关注

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【三篇】

教学反思

初中历史教学反思锦集四篇

教学反思

教学反思万能简短(锦集5篇)

教学反思

初中数学教学反思2000字【3篇】

教学反思

论语教学反思精选六篇

教学反思

慈母情深教学反思五篇

教学反思

丰富多彩的玩具教学反思【汇编五篇】

教学反思

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精选四篇

教学反思

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反思五篇

教学反思

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三篇

教学反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