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第二课时]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

2020-08-03   来源:教学实录

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实录
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指出:课堂是动态的,是生成的。课例中,师生、生生之间平等对话,面对学生的见解,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,亲切的呵护,让“有益”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,以学定教,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,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,形“散”卸神“聚”!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“学会读书”,这是为孩子们的明天着想。

让我们为孩子们的发展“构建智慧”--读书的智慧,做人的智慧。 

第二课时

师: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《十六年前的回忆》(板书课题)。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,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?

生: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。

师: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。

生: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。

生:李大钊很了不起,他很伟大!

生: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。

(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)

评点  黑板的“易主”,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“自己是学习的主人”的角色。

师: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。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,一同走近那段历史,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、形象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,边读书边思考,并做批注。

(学生默读课文,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,写下自己的理解、感受和问题。)

评点 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。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“亲近”课文,和作者对话,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。

师: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,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,好吗?

生:读课文的第17节,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,“他没有戴眼镜,乱蓬蓬的头发”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,据我查阅的资料,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“剥指甲”等酷刑。可是他仍保持着“平静而慈祥的脸”,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。

师:你很细心,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,被你发现了,读书就应该这样。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?

生:(激动地)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。在电影、电视里,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……李大钊真坚强!

师:我理解你的心情。

评点  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,促发了学生的灵感,师生心灵才目通,情感才目融。

生:他见到自己的亲人,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,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,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,他仍用“安定”“沉着”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,暗示他们要坚强。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。

师: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,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。

生:从课文的第7节中,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。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,心里想的是国家。

生:同学们,你们知道吗?(手指着课本)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,面对死亡,他是那样的平静,你们看,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。

师: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,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,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。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?

生:我是在网上看到的。

师: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,是不是这样?

生:他的表情很坚定。

生: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,下面有他的一句话:“人生之最高理想,在于求达于真理”,他说的那句名言,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。

师:处处留心皆学问呀!谢谢你把这句名言介绍给我们。同学们,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,好不好?

生:好!(学生齐读)

评点 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。学习语文的天地很广阔:书本里,生活中……网络时代,电脑更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厚的土壤。

生:在李大钊被捕时,他“不慌不忙”,“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”,说明他有胆识,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。

师:是呀,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,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。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?

(指名读,大家自由读。)

生:李大钊不但爱自己的国家,他也爱他的亲人。父亲不管多忙,对“我”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,总是耐心地给“我”讲解。

师:这一次,父亲“含糊”地回答,使你想到了什么?

生:局势很紧张。

生:老师,在法庭上,我觉得课文里的“我”确实很机智、很勇敢!

师:说说你的理由。

生:你看,课文里几次提到敌人,都是那样的残暴。可是“我”却“骗”住了敌人,保住了哥哥。

生:(急切地)我补充一句,当时的“我”很小,敌人这么凶狠,“我”都不怕,更能看出“我”勇敢、机智。

师: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,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“我”的事呢?

评点  高质量的对话离不开“点拨”,“点拨”的功用就在于“化难为易,引向深入”。

生:(兴奋地)我知道了。父亲在敌人面前是那样的“镇定”“沉着”,是父亲的行动影响了”我”。

生:老师,我有个问题?

师: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!好呀,请讲。

生:她哥哥是干什么的?

师: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

生:“我”受父亲的影响,变得这么勇敢、机智,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,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。

师:有道理。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,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。   

评点  课堂是动态的、生成的,生成的课堂信息有时会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。“她哥哥是什么样的人?”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李大钊同志的形象。

师:课文最后“父亲说完了这段话,又望了望我们”,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?此时无声胜有声。在那样的时刻,李大钊不能说,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!

生:我的好女儿,你懂事了,你长大了。

生:好孩子,我很快就要被害了,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。

生:女儿,我为你感到自豪、感到欣慰!

师:读书,就是要把自己融入书里。你们读进了书里。

生:他的目光里充满了希望!

师:好!好一个“希望”的目光!

评点  对话式的课堂是师生情感、体验、生命的交流。一个“希望”的目光,包含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,让老师惊叹!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,师生彼此间分享精神与幸福。

师:同学们,你们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放在一起读一读,会发现什么?

(学生自由读课文)

生:前后写到4月28日,是父亲的遇难日。

师:同学们,这叫开头与结尾互相照应。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?

生:这是一篇回忆的文章,读书的时候让我们一直把心沉浸在回忆里。

生:感觉课文很完整。

师:这样写的好处确实很多,还能使文章内容联系得很紧密。前后照应,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,你们看看课文里还有什么地方注意了“照应”?

(生浏览课文后找了两处,略。)

师:读书要读进去,还要能读出来。对于这篇课文谁还有自己的想法要说?

评点  读书要读进去,到字里里行间去品、去悟;还要读出来,从整体感受,跳出课文谈课文。

生:我课前在图书室里看了一篇文章,里面说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,他们对李大钊“三绞处决”,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,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。

师:(沉默)同学们,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,那些刽子手……此刻,我相信你们的心情会和我一样激动。请你们完整地再来读一读课文,再来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深深回忆吧。

(学生读全文)

师:读到这儿,你们对于课文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,请你们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。

(学生踊跃上前,又写下“忠于职守”“坚强”等词汇。)

评点  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贯穿于学习的始终。

师:课后,请同学们继续收集、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,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、更全面的了解。(下课)

[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第二课时]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

https://m.scfaying.com/jiaoankejian/28597/

推荐访问

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word十六年前的回忆王崧舟 公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
展开更多 50 %)
分享

热门关注

课文《乡愁》教学实录精选7篇

教学实录

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精选八篇

教学实录

课堂教学实录范文(精选十篇)

教学实录

古诗村居的教学实录十一篇

教学实录

桥教学实录特等奖集合4篇

教学实录

《陋室铭》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十三篇

教学实录

《29古诗两首》名师教学实录范文汇总八篇

教学实录

《桥》教学实录(锦集4篇)

教学实录

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范文(精选四篇)

教学实录

精选2023年一年级语文上册名师教学实录一年级语文指导丛书优质

教学实录